Search

『疫情、回顧、與未來 - 貳』
 
2010 年,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四年後,第一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『疫情、回顧、與未來 - 貳』
 
2010 年,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四年後,第一次創業失敗 . .
在滿 30 歲前結束了網路公司,給自己近半年的長假,到中國大陸 & 外蒙古流浪
 
當再次回到每天住 hostel、不停移動的日子,感覺孰悉、卻又不太一樣;除了自己年長了幾歲、網路跟旅行資訊普遍多了之外,大陸的 hostel 跟澳洲還是有些不同 . .
 
例如廚房與用餐的面積小很多 (甚至沒有),較多小規模、類似民宿的 hostel,而且許多是用充滿歷史與當地特色的建築物改建的;
 
撇開一些空間規劃、設備設置上的瑕疵 (不是說不好、更多是可惜,因為不時會有 "做一半" 的感覺,例如淋浴間常常有沒地方掛衣服、或是明明裝了簾子但掛衣服的地方還是會被水噴到),Staff 的水平落差較大,但普遍來說還算住的滿自在的
 
其中除了幾間 hostel 的建築物 & 空間讓人印象深刻外 (例如北京胡同裡的四合院、哈爾濱的老教堂、蘇州灰瓦白牆的民居、稻城的藏族小屋、洱海畔的漁船小屋 . .),也遇到了些 "相對簡單" 的小空間,因為主人的接待與經營 (也因為小旅宿本來就較有溫度),讓我留下了很深的記憶、以及很好的住宿體驗!
 
這些青旅主人就像台灣早期許多的民宿一樣,說是在 "經營旅宿",其實更像在 "分享生活" 。
 
『要不自己來開青旅吧!』
打造自己心目中的小旅店,親手建立起一切,和來自遠方的旅客介紹自己喜歡的地方、分享自己的生活,然後又能賺取生活所需 . .

這是我最早所產生的念頭 . .
 
聽起來很美好,但當真的開始籌備,跟許多 "業界前輩" (包含台灣跟大陸) 有更多交流之後,我了解到那樣的美好是片面的、是有代價的!

小規模的旅宿,常常是在人力極為精簡、甚至只有老闆一個人的狀況下運作,經營者其實是 "不得不親力親為",這也代表著不管你是否擅長、是否喜歡的工作,很可能都是 "你的工作"!

喜歡一個地方、想跟旅客分享生活?相對也代表你將會被定在那裡,你的家庭生活、人際互動都有可能會被旅客影響、甚至打擾;

當你享受的 "旅人的交流",變成了 "每天的工作",而且遇到問題旅客的機率比好客人更高時,你是否能調適與釋懷?

如果你有大一點的企圖心、希望能繼續拓展,你可能會發現第一線的事務就佔去了你大半的心力、而且沒有人手 . .
 
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』
 
這些是後來 <途中> 在籌備時,我們會規劃在 40~50床的規模,希望建立 "最小規模的工作團隊" 主要的考量
 
但如果能再重來一次,我想我應該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與規劃吧!

#取捨與抉擇
#世間沒有早知道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